70万元将用于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三个村庄的200米深井、提灌站以及管网建设。
这是实现由被动抗旱到主动备旱转变的最关键问题。国家应制定至少能够应付全国范围持续三年大旱的预防方案。
若能切实理顺干旱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有效的法规和应对特大旱灾的规划,切实做好由国家到社区的水源与粮食储备工作,有效掌握旱情与灾情信息,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我国可从根本上摆脱被动局面,将干旱的影响减至最小水平。由于防办设在水利部门,其内部成员主要来自水利系统,而其他部委并没有人员实质参与防办的日常运作。可以想象,若没有足够的储备水源,如果未来发生类似明朝崇祯年间的大旱,会导致几亿人口持续多年基本生活用水无法保障,粮食大幅减产,生产陷入停顿。如华北平原北部在近40年时间内已过度开采了上千亿立方米地下水,如若能恢复这部分地下水储量,加之旱期控制用水,完全可以安然度过极端旱情。我国未来干旱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应是南北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的结构性失衡。
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公布的数据,1950至2007年,全国农业平均每年因旱受灾面积3.26亿亩,其中成灾面积1.86亿亩,年均因旱损失粮食158亿公斤,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以上。发现北方除了荒漠无人区外,绝大多数地区都面临地下水超采问题。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较十一五期间1.54万亿的投资额上升121%。
王玉庆透露,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采用一些税费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2012年以后的减排义务,联合国已于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终极将美国纳入到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未来新协议的谈判进程之中。事实上,低碳经济转型之路悄然整装待发。相对于以前的能源强度指标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
2012年以后各国的减排指标具有不确定性,但节能减排会是一个不变的趋势,企业越是积极的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便越有可能取得先机,业内人士指出。本报记者获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草案目前已经开始进入部委征求意见阶段,并列入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内容。
据有关数据,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到十一五末节能20%,减排10%的目标。按照十一五能源强度指标的处理方式,十二五规划可能把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到各个省,不能将节能的企望放在改变产业结构上,但今后的产业结构发展有利于能源强度指标,林伯强认为。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3%以上,十二五末将达到2万亿以上,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王玉庆预计。备战2012年减排关口2012年或将成为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中国不得不面临的又一关口。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近期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透露,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明确确定,下一步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争取出台环保系统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如果确定中国低碳转型的战略是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那么这样的指标分配就与中国低碳转型的战略一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认为。这种约束性指标的确定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分析人士指出。2009年11月,我国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巴厘岛路线图要求所有发达国家都必需履行可丈量、可讲演、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未来的谈判将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设定详细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提出在未来5年内实现节能20%的目标等。整体公民的节能意识对构筑和谐社会有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不论节能减排是否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其对建造节能型工业体系,提高节能意识,构筑和谐作用,具有巨大的意义。
节能环保规划箭在弦 在3月25日举行的第三届环境投资大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表示,今年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有望出台。中国的GDP碳强度指标计算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各国如何切实履行在会上的承诺,快速走向低碳经济的高速路,便成为考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成果的试金石。政府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来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林伯强指出。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后,低碳经济进入公众的视野。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后在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又使低碳经济走入人们的视野如果确定中国低碳转型的战略是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那么这样的指标分配就与中国低碳转型的战略一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认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较十一五期间1.54万亿的投资额上升121%。
2009年11月,我国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节能环保规划箭在弦 在3月25日举行的第三届环境投资大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表示,今年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有望出台。
王玉庆透露,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采用一些税费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种约束性指标的确定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分析人士指出。
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要认识到中国减排问题的严重性,2012年后中国极有可能会被限定明确的减排指标,业内资深环保专家指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草案即将实施意义重大,节能减排将使企业在节能减排中法制化和程序化,极大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安邦分析师指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日前表示,未来5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可达4500亿元,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报记者获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草案目前已经开始进入部委征求意见阶段,并列入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内容。2012年以后各国的减排指标具有不确定性,但节能减排会是一个不变的趋势,企业越是积极的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便越有可能取得先机,业内人士指出。备战2012年减排关口2012年或将成为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中国不得不面临的又一关口。
据有关数据,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到十一五末节能20%,减排10%的目标。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3%以上,十二五末将达到2万亿以上,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王玉庆预计。
中国的GDP碳强度指标计算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事实上,低碳经济转型之路悄然整装待发。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后,低碳经济进入公众的视野。整体公民的节能意识对构筑和谐社会有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不论节能减排是否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其对建造节能型工业体系,提高节能意识,构筑和谐作用,具有巨大的意义。
巴厘岛路线图要求所有发达国家都必需履行可丈量、可讲演、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未来的谈判将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设定详细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提出在未来5年内实现节能20%的目标等。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近期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透露,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明确确定,下一步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争取出台环保系统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2012年以后的减排义务,联合国已于2007年底在印尼巴厘岛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终极将美国纳入到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未来新协议的谈判进程之中。相对于以前的能源强度指标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
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后在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又使低碳经济走入人们的视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政府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来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林伯强指出。按照十一五能源强度指标的处理方式,十二五规划可能把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到各个省,不能将节能的企望放在改变产业结构上,但今后的产业结构发展有利于能源强度指标,林伯强认为。
各国如何切实履行在会上的承诺,快速走向低碳经济的高速路,便成为考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成果的试金石作为回应,埃及政府已经将巨大的混凝土块和数千吨沙土堆积在海岸边。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